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8 10:05:44
古代描写西湖的诗词,多到可以专门出一个《西湖词丛》,但是流传到如今,广为人知的却只有那么几首。
这些与西湖相关诗词,在当代名气最响亮的,还要数白居易、苏轼和林升等人的作品。三人之中,又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最受欢迎。
因为苏轼的诗中有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从他写下这首诗以后,八百多年以后,在世人的印象当中,杭州的西湖就和战国的美女西施划上了等号。
但是仍有很多人不知道,最早与西湖扯上关系的美女,其实是埋在西湖边上的那名“南齐名妓”苏小小。
苏轼为什么能够仅仅凭着一首诗,就开除了苏小小对西湖的“冠名权”?苏轼的西湖诗,真的比白居易、林升、陆游等人写得更好吗?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先说西湖为什么叫西湖,据南宋史料《西湖游览志》中介绍:西湖原来名叫“明圣湖”,是一个周长三十里、三面环山的淡水湖泊。
相传在汉朝的时候,湖里冒出了一头金牛,人们说它是“明圣之瑞”。大概就是说金牛是一种祥瑞,只有当国家出现了明达圣贤之人时,才会出现。
于是这个就湖被称为“明圣湖”。后来又因为它背对着城郭的西面,就叫西湖了。当西湖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就与苏小小扯上关系了。
南齐有一个“无名氏”,以苏小小的名字为标题写了一首《钱塘苏小小歌》,这当算最早的西湖诗,诗文如下:
妾乘油璧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少女乘着马车,到西陵松树下与骑青骢马的男子约会的情形。诗中的苏小小除了名字以外,生平任何资料都查询不到。
因为诗里歌颂的爱情太过美好浪漫,所以激发了无数后世文人的想象,自唐朝以后,有很多骚客都喜欢把她当成自己“文学女神”写进诗词当里,大加赞美。
于是为了文学创作的方便,有人给她杜撰了一个南齐名妓的身份。就这样,本来并不存在的一个人,还被好事者在西子湖畔给她修了一个“衣冠冢”。
古代文人特别喜欢把美好的事物和人跟美女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他们发现西湖山明水秀,景色怡人,想要写诗时,就老爱提“美女”。
一提就提苏小小,但是历史上关于苏小小的事迹实在是太少了,没有创作发挥的空间,于是提多了就失去新鲜感了。
唐朝的时候,白居易曾经在西子湖畔当过三年官,还组织老百姓治理过钱塘江。白居易因为热爱西湖的风光,也写下了不少和西湖、美女有关的诗句。
比如他有一首写西湖的诗,名为《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春天西湖上的风景,好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三面乱山环绕,湖水波平如镜。
松树一排又一排,一层又一层地叠生在峰峦之上,好像给西湖山水挂上了一千重“珠翠”。夜晚来临时,明月照到湖心,就像是一颗巨大的珍珠。
湖岸上抽穗的早稻好比绿色地毯边沿冒出的线头,湖水中生长的香蒲,就像是少女绿罗裙上的飘带。我一直没有离开杭州,有一半的原因是为了西湖。
在这首诗中,“青罗裙带”一句是典型的借美女来写风景的笔法。白居易写西湖的诗很多,比起上面这一首,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另一首诗,即《钱塘湖春行》。
这一首诗不但名气比前一首来得大,事实上写得也的确比前一首更加有新意。不过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风景时,往往更喜欢被拟人化,具象化后的风景。
由于《钱塘湖春行》没有用到“美人”的意象,所以大家还是觉得苏轼的那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写得更好。
苏轼和白居易一样,也曾经在西湖当过地方官,写下过不少描写西湖风景的诗词。他曾经有一首诗《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描写西湖的冬天是这样的: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这四句诗把雨雪云雾中的西湖,写得朦胧又唯美,仿佛是一个人迹罕至的仙境一样。对比他后来写西湖最成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显得还要更有风情一些。
但是,最终出名的却还是前者。为什么会这样呢?那自然还是因为,前者成功地把西湖风景与战国美女西施,挂上了钩,不信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苏轼诗歌的原文就知道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创作选取的时间点,是在阵雨过后初晴的湖面上,第二句诗浓缩了作者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描写了的,关于西湖的朦胧、迷幻的美感。
在第三句诗里面,苏轼创造性地用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来比喻西湖,直接就抬升了西湖的“档次”。
因为前面我们提到过,苏小小本来是一个身世不可知的南齐女子,后世通过文学想象给她附加了一个“妓女”身份。
“妓女”在古代文人心目当中,的确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她们身份虽然低贱,但是却精通诗词歌赋,多才多艺,可以充当失意人士的知己。
然而古代这些“妓女”,因为身份的原因,社会地位其实很低。但是西施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她是一个为国家牺牲自身的女英雄。
西施之美是公认的,她美丽的程度有史书有证,明确超越了苏小小那种文人自由“想象出来的美丽”。
因为西施是被越王从全国众多浣纱女中挑选出来,专门训练后派到吴国当间谍的,所以她不光是最漂亮,也是最聪明的美女。
把西湖和西施扯上关系后,西湖的形象因为西施传说的“故事性”,更容易加深西湖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
明白了“西子”在这首诗中存在的重要意义后,你再读最末一句的“淡妆浓抹总相宜”,就会意识到,苏轼不仅仅是在讲西子的脸很漂亮,化淡妆,化浓妆都可以。
其实苏轼是在讲,西施无论是粗服乱发浣纱溪边的时候,还是身着绫罗绸缎,珠翠满头当“吴宫妃”的时候,都是那么美。
那么,这件事情到底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西施生得美,并不是依赖外物的“装扮”,而是丽质天成。
再把这个类比到西湖本身,那就是西湖风景之美,并不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反复用各种诗赋去赞美它,歌颂它,才给人们造成了它很美的印象。西湖的美,的确就是因为它风景夺了天地造化之神功。
自苏轼创作这首诗以后,苏小小的坟墓尽管还驻留在西子湖畔,但是人们想起西湖,想到的第一个美女就成了西施。到了后来,人们已经逐渐想不起西湖边儿上为什么会有一座南朝名伎的空坟头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为西湖边上乱建了太多“名人墓”,胡乔木写信建议“拆坟”时,第一个针对的就是苏小小墓。
胡乔木在词中大骂苏小小,“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羞污半面妆”。意思就是说,这些个泥巴捏成的人偶和妖女的尸骸,也敢来欺山占水,污染西子湖的妆容。
苏小小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大叫一声“冤枉”,她一定想着给我修墓的是你们文人,骂我妖女的也是你们文人,我可是什么也没干啊!
自从苏轼在诗中把西湖比成“西子”之后,在古代的诗词当中,关于西湖的“意象”也逐渐起了变化。
后来人们提到西湖时,就不只是写它的风景美了,有时候还会把它的意象与天下兴亡、江山美人挂上了钩,比如南宋的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里提到西湖歌舞时,表面上仍然是把西湖与歌舞伎扯上了关系,但是事实上作者是在控诉南宋当权者在半壁江山沦陷的时候,偏安一隅,成日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而西施当年被越王派到吴国,干的就是迷惑吴王夫差,让其沉迷于酒色的工作。所以林升诗中的西湖意象,很明显是受到苏轼诗中“西子”意象的启发。
因为苏轼诗歌的影响,后来到了元明清三朝,又有无数文人编写关于西湖的诗词和戏剧、小说,但是他们对西湖的描写与想象,始终没有脱离苏轼诗中的“意象”范畴。
所以说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是最好的描写西湖的诗,的确是毫不为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