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0:21:00
经济参考报记者 周武英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3月28日至30日在京举行。全球汽车产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实践……与会人士围绕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展开深入探讨,对未来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提出了真知灼见。
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转型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市场情况有所差异。中国凭借抢先布局实现“弯道超车”,并带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论坛上表示,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24%,渗透率达19.3%。其中,欧洲地区新能源汽车略有波动,总销量同比微降2.3%;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提升,同比增长6.9%;中国新能源汽车去年销量保持35.5%的高速增长,市场渗透率达40.9%。
麦格纳中国区总裁吴珍也表示,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已从线性增长飞跃到指数级发展的快车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认为,全球汽车电动化是汽车百年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历史的机遇与必然。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需求牵引的全面市场化发展新阶段,2020年至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了近7倍。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占比长期在40%左右徘徊的局面,去年达到69.8%。
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也肯定了中国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成果。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较成熟,渗透率很多月份超过50%。汽车产业链非常完整,产业还呈现出合作、开放、包容的态势。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支点、竞争焦点,正在向智能化转移。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市场驱动的稳定发展期,接下来要夯实和巩固基础。汽车变革的下半场是智能化,这是进一步攻坚克难的重点。
ADI全球副总裁雅思明·金也表示,汽车行业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和转型,软件定义汽车技术正在推动产业未来的发展。
中国车企全球化驶入深水区
苏波表示,伴随新能源化不可逆转、智能网联化全面加速、全球化格局深度重塑,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Agora德国交通转型智库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安·霍克菲尔德说,当前,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积极推进电动化转型,而非洲国家仍以燃油车为主,美加等发达国家汽车业面临消费者接受新技术较慢的挑战,欧洲各国汽车产业结构不同,各国电动化转型情况各异。
吴珍表示,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绝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涉及产业生态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链条重塑的系统性变革。
以新能源汽车出口为例,苏波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海外市场品牌知名度不够高,国际化人才储备和经验积累不足,远跟不上海外业务扩张的需求。国际贸易壁垒和海外市场环境变化也需有应对之策。
“新能源汽车喜人数据的背后也存在隐忧。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持续升级,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进程正在驶入暗流涌动的深水区。”吉利汽车集团首席产品战略官唐黎明说。
他表示,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地缘政治的波动性以及消费市场的多元性,使中国汽车传统的贸易出海模式开始出现疲态,同比增速已从2022年的80%放缓至2024年的21%。此外,2024年中国出海销量前十的国家占总销量60%、前五的国家占比将近50%,海外市场结构明显失衡。与欧美日韩企业相比,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的深度和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产业生态需实现共生共融
面对全球汽车业的新挑战,与会人士探讨了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一些中国汽车企业也分享了顺应海外市场的新要求,在技术创新、市场布局、供应链协同方面的出海实践。
吴珍表示,全球汽车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为了破解行业困局,需要多维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包括生产流程的优化、商业模式的重构以及协作机制的革新。”
“国际化是一场马拉松长跑,需要从卖产品转向建生态,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深耕,以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发展。”唐黎明认为,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品位移,而是实现生态的共生共融。在推动产品、供应链等硬基建出海的同时,更要注重构建全球的合规体系和本地化深耕,确保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汽车企业发展模式过去以产品为主的贸易,后来注重生产的本土化和合资合作,今后则有赖于共建共生的产业生态,这是中国车企更好参与全球发展的新模式、新亮点,也是目前正在破解的课题。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