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与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4 22:02:26    

有些同志,笼统地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定时期存在的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说成是建国三十年主要特征,并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这种不严谨的比喻和概括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正确的研究和总结改革开放前三十二年历史,应该分阶段、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

所谓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共同理想,可以看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在我国历史上看,从《三国志》记载的《张鲁传》中的路边——“设义舍”,到民国时期康有为的《大同书》描绘的大同社会——“外户不闭”,都是描述的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理想,它缺乏存在的社会基础,属于空想主义范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和境界。过去、现在都不曾有过,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所追求的方向。

有的人整天在网络上讲大集体时代如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纯属臆想的胡咧咧,其谬误在于把人类社会崇高理想庸俗化,把战略口号混同于行动纲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质匮乏,生活质量差,偷盗案件频繁发生,据相关资料披露,1973年,安徽全省发案17593起,总发案率比1972年上升86%。其中安徽8个市发案率占全省总发案率的35.2%,农村占48.8%。在案件类别上,盗窃案占全部案件的85.7%,其次是强奸案,占6.3%。治安环境存在严重问题,谁敢夜不闭户,哪来的路不拾遗?

油画“文革”时期打砸抢

“文化大革命”十年社会风气不如以前

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特别是文革前的十七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文革十年中,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断,乱批乱斗,侮辱人格、混淆是非,混淆敌我、“打砸抢”一时甚嚣尘上,这些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风马牛不相及,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整体社会风气不如以前,极左思潮泛滥,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迷信以及各种错误思想行为泛滥开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负面作用,迟滞了社会进步。

江青煽动“文攻武卫”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前期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呈现出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

良好社会风貌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即1959--1961年三年,中国人民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为了克服困难,党领导人民展现了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展开了一场同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的斗争。其中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河南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重新安排山河的壮举,是杰出的代表。

农业学大寨

大寨人艰苦奋斗精神。大寨位于山西省晋中太行山麓海拔1000多米的山区。这里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土地贫瘠,全村耕地被沟壑切割成无数小块,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大寨人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率领下,从1953年开始,用五年时间,改造了全村七条大沟,把深沟变成了良田。

山西昔阳县大寨人艰苦奋斗精神

他们总共垒起了长15里的180多条大坝,将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将4700多个分散地块修整成了2900块,还增加了80多亩好地。1962年,在全国大灾和第严重困难的年景下,大寨粮食亩产竟达到774斤,高出同县平均产量530斤,一亩地等于别人的三亩半。这是大寨农民创造的奇迹。在浩大的治沟工程中,大寨人没向国家要一分钱,完全凭借自己的双手,苦干、实干、拼命干,终于实现了丰收的风愿。

宣传画“农业学大寨”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林县即现在林州市,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最普通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恋叠嶂,引漳河水人林县,建成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其事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自古以来就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极度贫困。1959年夏季,林县县委提出了跨越太行山到山西斩断浊漳河,然后逼水上山,把水引进林县,彻底改变缺水状况的大胆设想。

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

上世纪世纪六十年代,在战胜经济困难过程中,社会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焦裕禄、雷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教育了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同时,在六十年代中前期,还涌现出许许多多先进人物和模范集体:王进喜、王杰、欧阳海、南京路上好八连、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这是一个英勇辈出的年代,这些人物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奇迹,以自己的理想、信念,给中国社会很深的影响,形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其精神光彩夺目,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学习雷锋好榜样

雷锋是沈阳军区某部运输连班长,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发扬螺丝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工作勤奋,吃苦耐劳,刻苦学习,干一行爱一行;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她真正做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在他日记中这样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全民学雷锋为人民服务

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正值风华正茂,年仅22岁。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分别为雷锋题词,号召向雷锋学习,由此,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的热潮。人人争做雷锋那样的人,像雷锋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全国蔚然成风。这场学习热潮,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县委书记焦裕禄光辉形象

焦裕禄的光辉形象读者也不陌生。他是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兰考是黄河故道上著名的灾区县,长期遭受风沙、内涝和盐碱等"三害"的袭扰,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下。在三年困难时期,兰考人民生产、生活更面临极大困境。1962年全具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正是在灾情最严重的时候,焦裕禄来到了兰考。他带领县委抓住治沙这一关键环节,深入实地调查,多方了解治沙的办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跋涉5000余华里,把全县86个风口、261个大沙丘、17条大沙龙全部作了编号,绘制成地图,最终形成了以种植速生泡桐林来治理“三害”的方案。

作为县委书记,焦裕禄心中始终装着兰考县的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积劳成疾,在晚期肝癌的病痛折磨下,仍带领群众坚持在治沙的第一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恳求同志们:“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宣传画焦裕禄人民贴心人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42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焦裕禄去世后,新华社于1966年2月7日播发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等全国各报纸全文转发刊发,由此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焦裕禄成为那个时代党员干部的榜样,它的精神鼓舞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战胜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力量,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和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反映上世纪六十年代年画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半期,也就是调整时期,我国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西方帝国主义世界越是封锁,国民经济越是困难,人民却越是团结。这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相信,党所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发奋图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是这种理想信念,我们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度过了困难,造成了国民经济调整。

年画反映的一个时代社会风貌

那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奋发向上的年代,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和,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这种具有时代性的社会风尚,给中国建设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至今记忆犹新。正是从这个角度上,很多人怀念那个时代,是可以理解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