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0:00:00
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工业园区。
工厂和园区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载体。
绿树掩映现代建筑、小桥流水自然清新、产品研发静谧有序……在贵阳市南明区花溪大道中段,贵州省首个“零碳园区”——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
去年,企业入选国家建筑节能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颁发的“零碳园区设计标识”名单。
什么是“零碳园区”?零碳排放是如何实现的?4月22日,记者走进其中,探究全省首家“零碳园区”的绿色转型之路。
搭积木——老楼“变形记”
50岁建筑如何砍掉12.5%碳包袱?
园区闹中取静,坐落在一处山坳中。
走进园区,一栋栋现代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浅色调的外墙搭配亮眼的橙色线条,简约而时尚,业务中心、碳所、绿建所、实验室等标识醒目。园区内满目翠绿、春意盎然,远处传来阵阵鸟鸣,空气中混合着草木清香,让人觉得这里更像一座山体公园。
零碳展示中心。
“园区共有办公楼、实验楼等建筑12栋,部分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建科院低碳所技术人员李金桃说。
很难想象,这些超龄服役的建筑里,竟然藏着工程师们的“变形”智慧——老建筑穿上“保温衣”,结构大厅“搭积木”,实验室换上“智慧窗”,如同给老楼做了一场精准的“代谢手术”,285吨的年碳排放量硬是被他们砍下12.5%,连渗水的管道都改造成了雨水收集系统的“毛细血管”。
碳所是一栋50岁的老楼。走进碳所,智能化的细节随处可见——头顶180平方米的电动天窗能远程控制自动开合,脚下的感应灯人走灯灭。
“零碳园区”如何做加法?在这座充满科技感的“零碳建筑”内部,工程师们以“搭积木”的方式,运用外墙保温、磷石膏建材、高延性山砂混凝土等60项低碳技术,为园区降碳做加法。
2024年9月,碳所获评全国首批零碳建筑,也是贵州省首个获此认证的项目。改造后的它不仅“返老还童”,更通过节能降碳延长使用寿命30年。
“承重问题首当其冲。”李金桃说,想要在楼顶加盖光伏板,就涉及到承重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和实验,团队采用轻质预应力建筑减重材料,让屋顶承重降低40%,才顺利“搭”上光伏板。
从去年3月份开始,实施零碳园区绿色转型改造,11月完成项目施工。改造后,园区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改造前的285.96吨下降至250.08吨,整体降碳率达到12.5%,完成建筑节能降耗目标。
碳抵消——屋顶“种太阳”
光伏板如何给园区“充绿电”?
面对园区年碳排放量250.08吨的挑战,贵州建科院采用“光伏发电减排 生态固碳吸收”措施,通过“碳抵消”方式实现零碳排放。
园区内,3528平方米的光伏矩阵上演“阳光变奏曲”:12栋建筑屋顶变身发电站,停车棚顶化身充电桩,连露天休闲长椅都藏着光伏玻璃。
光伏休闲座椅。
“你看,这个休闲长椅,还可以同时给两部手机充电。”建科院零碳园区工程和设计负责人林龙说。记者随即把手机放上去,充电指示灯立马亮起。
屋顶光伏板航拍。(贵州建科院供图)
屋顶光伏板、光伏停车棚、太阳能路灯等,记者看到,各种光伏矩阵在园区内分布。这套总投资400万元的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达57.9万千瓦时,完全能够满足园区自身使用需求。
“当57.9万度绿电流入我们的‘光储直柔’微电网,园区内每年300吨碳排放,就可以被一键清零。”林龙自信地说。
“这些光伏板每年减少的碳排放,需要2700棵大树生长一整年才能吸收。”林龙用补充说,“若换算成燃油车碳排放,相当于318辆小汽车停驶一年(按百公里油耗8升、年行驶1.5万公里计算)。”从光伏停车棚、太阳能路灯到健身发电装置,园区将低碳设施融入每个功能场景。
当光伏储能与新风系统自动联动,50年历史的园区竟比新建楼宇还“聪明”三分。
更妙的是,另一个碳抵消“魔术”——1600平方米湿地公园成为生态净化器、6059.17平方米透水路面、1657.97平方米绿地化作天然碳捕手,硬是在钢筋水泥间造出2.92吨“负碳空间”。
“零碳园区”如何做减法?光伏发电系统让园区年碳减排300.06吨,同时湿地公园及乔木绿植让园区一年可吸收生态碳2.92吨。最终,年碳减排和年碳吸收两者抵消了园区250.08吨的年碳排放,形成负52.9吨的碳抵消盈余,实现零碳排放。
碳账本——智慧“碳神经”
数字平台怎样让减碳效率翻倍?
“追踪碳排放,我们有个聪明‘助手’,能算精账、巧管理。”建科院研发中心副主任李洋说,通过智能表计和光伏系统,对园区水、电等能源分项分区监测,并通过预测分析和智能调控达到“用能平衡”。
60块智能表计如同园区“碳神经”,实时监测着每度电的绿色基因。
零碳园区智慧运维平台截图。(贵州建科院供图)
记者看到,在零碳园区智慧运维平台大屏上,各系统运维情况一览无余:今日发电量、充电桩功率、发电高峰期、空调运行数量……一组组数据实时闪动、跳跃。光伏发电曲线与建筑能耗波形跳着精准的“双人舞”,连厨房大灶何时全电化都有AI管家操心。这个会算账的“碳账本”,不仅让园区实现100%能源自给,更把降碳效率提升30%。
这个智慧运维平台是贵州建科院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涵盖能源管理、零碳管理、园区管理、园区建筑、业务管理六大功能板块,实现了与电、水、储能、光伏、充电桩、照明、暖通空调等所有碳排放源的数据互通。
“哪怕是用一度电、一滴水,我们都可以实时监管。”李洋解释,“比如,下班时间是6点,空调5点半就会关闭。”
碳排放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计量?
“可通过碳排放因子,对园区内电、水、光伏等进行碳排放计算。”李洋介绍,每个类别的碳排放因子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比如计算园区可再生能源的减碳量时,碳排放因子取0.5182千克二氧化碳每千瓦时,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为57.9万千瓦时,将两者相乘,最后算出光伏发电年减碳量为300.06吨。
“凭借深厚的科研底蕴与专业技术,零碳园区已成为‘贵州标杆’项目。”贵州建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朱焰煌说,下一步将构建一套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技术体系,为贵州绿色转型贡献建科院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 谢巍娥 彭林元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