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7:21:0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阅读提示
电影作为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拥抱最新的技术革新。在北影节,“拍”电影变成“生成”电影,AI这个词在不同场合一次次被提及,人工智能与电影艺术的结合及走向备受关注。
“我们可以在程序里输入像‘LOVE’或其他关键词,选择想要科幻还是恐怖等类型,AI会自动到数据库中抓取人类电影里关于这两个词的想象,然后实时生成一部电影。”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无界沉浸单元策展人易雨潇说。
正是人间四月天,一年一度的北影节于4月18日如期而至。今年的北影节将往届的VR单元、XR单元进一步扩展为由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的“无界沉浸单元”,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体验。
电影作为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拥抱最新的技术革新。透过北影节这扇“光影之窗”,人们看到了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的图景。事实上,除了“拍”电影变成了“生成”电影,AI这个词在北影节的不同场合一次次被提及,人工智能与电影艺术的结合及走向备受关注。
“它像‘魔童’般潜力无限”
全球首部AI单元剧集《新世界加载中》亮相,是今年北影节“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电影单元”的一大亮点。整部剧集由7个单元剧集组成,7支短片不仅画风多元,而且涵盖了科幻、历史、奇幻、荒诞喜剧等多种题材。
北京国际电影节自第十四届起正式设立“AIGC电影单元”,旨在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影视领域的无限潜能,推动AIGC技术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今年的AIGC单元聚集了33个国家的创作者,征集的作品达到1500多部,与上届相比翻了三倍,海外作品将近100部。
“AI+电影”之火可见一斑。
4月19日,在北影节的“AI影视创作:是机遇还是陷阱”主题论坛上,与会嘉宾普遍认为,目前来看,无论是创作者通过AI完成工作方式的迭代创新,还是行业借此降本增效和变革,AI全方位、全流程渗入影视行业已是大势所趋。
编剧刘毅坦言,AI已经成为自己的“24小时灵感助手”。写剧本时,AI能快速生成人物画像、设计海报,甚至提炼故事线。
AI不仅能帮助编剧提高效率,还具有动态检视功能。以华策影视AIGC应用研究院研发的“影视剧本智能创作系统”为例,其可对20万至50万字的小说剧本进行内容评估,将一个编剧3天的工作量缩减至5分钟。
在谈到当下AI技术对电影的影响时,曾参与制作《少年的你》《七月与安生》等作品声音指导的黄铮表示,AI正在改变电影工业的创作方式,尤其是正在重塑电影声音制作的工作流程和艺术可能。
对影视公司来说,AI将成为降本增效的利器。恐龙影业创始人孙嵘指出,公司正在训练专属的“智能体”,将创意风格数据化。未来AI或重塑制片流程,但技术融合需跨领域协作。
“AI将覆盖影视全链条,它像‘魔童’般潜力无限,两年内或从工具跃升为创作伙伴。”导演俞白眉预言。
创意为本,技术为翼
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保持警醒,应当是创作者的自觉。
AI浪潮下,电影人在为效率提升而欢呼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意危机的挑战。
“可能在两三年后,AI基本就能优化80%的中低端创作。但现在,在使用AI的过程中会不时出现‘AI幻觉’,需要人为去比对和筛选。”编剧张珂指出,更重要的是,构思阶段依赖AI可能会使自身创作动作变形,若追求更深刻的表达,仍需人类直面痛苦与孤独。
“AI并无主体性与意识,但拥有丰富的创意潜力。”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指出,人工智能并不意在取代人类导演、编剧、摄影师,而应成为他们的共创伙伴。
创意为本,技术为翼。“技术从来只是实现创意的手段,而不是终点。”导演路阳指出,当下电影不仅面临来自剧集、短视频、游戏等多元内容形态的竞争,更面临观众审美的快速演进。因此,电影人必须坚定地在保有艺术探索精神的同时,勇敢地向技术借力,调整叙事方式与美学表达,以对话新时代的观众。
“AI是一种新型生产力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降低门槛、释放创意。”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生数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朱军教授认为,AI不是取代创意,而是让更多人有资格成为创作者。
在电影中寻找答案
本届北影节的首场大师班活动,由在国内外影坛都享有盛誉的贾樟柯导演开讲。今年恰逢他的作品《山河故人》上映十周年,而影片中的第三个故事正是发生在2025年。
“《山河故人》前两个段落写完后,为什么会有关于未来的故事?因为人会不由地去想未来是什么。”贾樟柯坦言,“那时候想象力局限于互联网这个透明的交流工具,没想到十年后是人工智能时代,比电影的想象还要快。”
电影如何在时代更迭中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于新兴的AI技术,贾樟柯表示,没有电影工作者会对技术不敏感。“电影就是技术的产物,AI可以做很多事情,我自己更关心的是AI影像生成问题。”他对AI技术保持开放态度,“一切都还只是开始,我们不要预设说不用AI或者AI是万能的,我们先去了解它,去跟它相处,共同走一段路看看这个朋友究竟跟我们是什么关系。”
与此同时,贾樟柯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真实拍摄的坚持:“因为我喜欢现场,我喜欢真实地去看这个世界,把它捕捉下来。”
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也同样表达了对“现场”的喜欢。“电影现场拍摄的魅力在哪里?就是不可预知性,出现了超越你想象、超越你计划、超越你预设的感情表达那一瞬间的爆发。这是AI替代不了的,因此将来会是一个二者并存的创作状态。”
“AIGC电影单元”评委、《狮子王》导演罗伯·明可夫则表示,他对人工智能如何帮助做电影非常感兴趣,甚至“震惊于这种技术的高效”,但创作者要意识到最重要的还是观众,如何与观众共鸣、共通很重要。
“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不应成为遮蔽创作初心的迷雾,而应是照亮内容表达的光源。”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总裁于洲认为,不论工具如何进化,内容与观众始终应被放在第一位。
“AI+电影”的未来会怎样?答案或许要在电影创作中寻找。正如毕赣导演在谈及他的作品《路边野餐》时所说:“寻找是电影当中永恒的主题,因为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所以作为创作者,我们经常会用寻找这样的方式去处理一个故事。”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