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4:55:00
“钢铁产量已达峰值,在目前市场下行的背景下,减产已是行业共识,但尚未转化为统一行动。”
在近日由钢之家主办的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谈到了目前国内钢铁业面临的处境。
随着一季报的陆续披露,不少钢铁上市企业公告了利润增长的业绩,但在参会的不少业内看来,今年的钢材市场供需关系压力仍在,企业主动控产与政策性限产相结合,是破解当前钢铁行业困境的关键保障。
钢材出口增速或放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4日,有9家上市钢企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合计营业收入896.50亿元,合计净利润24.83亿元。从净利润来看,7家公司实现盈利,两家亏损收窄。
不过,记者从这两天召开的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上了解到,进入4月,钢材价格又开始下滑,而不少钢厂在盈利之下也是开足马力生产。
“目前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处于全球最低水平,预计二季度国内钢市有望完成筑底后小幅反弹,三季度又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下半年钢材整体平均价格水平或将低于上半年。”钢之家董事长吴文章对记者表示,全年均价预计较2024年下跌300元/吨左右,普通钢材价格在行业平均成本线下方震荡运行。
骆铁军也指出,总体看,钢铁需求已呈现回落趋势,而且建筑业用钢占比在下降,制造业用钢占比在提升。“钢铁需求仍将在峰值平台区间维持较长一段时间,预测到2035年我国粗钢产量为8-9亿吨,2050年以后预计将保持在8亿吨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下游用钢行业出口较好,是拉动制造业用钢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的钢材出口量比2020年增加106%,粗钢出口创历史新高,不过钢材出口量增价跌的趋势明显,出口区域也在逐渐调整,对欧美等区域出口下降,对亚非拉等区域出口增加。
在印尼进行钢铁生产的古龙拉嘉帕斯公司生产总经理胡俊就对记者透露,2024年东盟六国板材市场需求强劲增长,主要由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需求复苏带动。2025年,东盟六国的钢铁需求预计将达到约8000万吨;建筑行业继续成为东盟地区钢铁的主要消费领域,占总需求的57%-89%。
不过今年以来,来自多国对华的钢铁贸易摩擦也在增加,3月12日,美国就对华钢铝加征25%关税,韩国和越南也对中国钢铁出口实施了反倾销措施,这些都令钢铁出口压力加剧。
“尽管由于抢出口的原因,1-2月中国钢材出口同比增6.7%,但考虑到未来或有更多国家跟随美国行动,中长期我国钢材出口增速或放缓,”南京钢铁协会秘书长张秋生对记者指出。
“贸易战对中国对美直接钢材出口影响不大,因为本身量已较小,但美国对越南,韩国,巴西,墨西哥等征收25%关税,将影响我国对以上地区的钢材出口,”骆铁军分析,未来钢企应该把握正确的出口导向,即在满足内需的前提下,合理的钢铁出口量有利于时刻跟踪世界先进钢材制造水平,同时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而在当前形势下,应秉持“促高端、稳丝路、严监管”的出口导向。
控产能和碳减排
吴文章则认为,除了钢材直接出口压力增大,在以机电产品和大型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间接出口受阻的背景下,通过加大钢材出口来平衡国内供求矛盾的能力减弱。
2024年,我国的钢材间接出口量达1.3亿吨,同比增长15.1%。2024年中国对美国钢铁间接出口以机械设备,金属产品,集装箱,家电为主,占对美出口量比重约90%。
吴文章建议,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市场形势下,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采取市场的,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多管齐下加大钢铁行业产能和产量双调控,制定并出台切实可行的限产政策措施,建立市场引导,法律约束和政府统筹三管齐下的产能考核体系与退出机制。
“预计2025年国内钢材消费量将较2024年下降约3000万吨左右,钢材出口量下降1500-2500万吨,若全年粗钢产量能控制在9.5亿吨,较上年减少约500万吨,则国内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吴文章指出。
据记者了解,我国的钢铁行业曾在2016-2020和2021年经历过两轮供给侧优化,前者旨在去产能,后者则源于双碳政策以及平抑过快上涨的铁矿石。两轮政策实施后,钢铁行业利润都有改善明显,粗钢吨利润在200-434元吨的高位水平。
“加强行业自律,反对‘内卷式’竞争越来越成为行业共识,关键是将共识转化为行动。”骆铁军也指出,中钢协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行业自律,持续开展区域自律和品种自律工作,目前区域企业也在自发开展区域自律,加强沟通协调,维持区域市场稳定。
骆铁军还提到,未来一段时间,“绿色低碳”也将作为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除了电、热、燃气、水的生产外,钢铁是碳排放最高的制造业,到2060年,我国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粗钢产量下降对碳减排的贡献度为41%,原料结构优化的贡献度为4%,流程结构优化的贡献度36%,低碳技术应用的贡献度17%。
据记者了解,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电力扩围到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碳排放权市场扩容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有不少潜在的影响,包括履约成本刚性上升,技术改造成本前置,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及税务成本上升等,”欧冶云上绿碳事业部总经理助理李霄在会上指出,在钢铁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钢铁企业需要尽快建立严格的碳排放核算、监测和报告体系。
而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对生产流程进行升级,也是钢铁企业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一些钢铁企业已经在部署最新低碳生产流程的工程化实践,包括电炉炼钢的生产流程。
钢之家钢铁研究院副院长王建伏对记者分析,随着钢铁生产流程的改造升级,对上游煤焦、铁矿石等传统的炼钢原材料的需求或出现结构性下降,因为电炉炼钢更多依赖废钢,废钢回收产业则将迎来快速周期,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