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红绿灯“瘦身”,精修取景框获好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8:36:00    

苏州河虹口段有一处被旅友们口口相传的“最佳取景框”。近处,拥有百年历史的上海邮政博物馆大门是框线;远景,浦东陆家嘴天际线是框中主角。小小取景框,从容安放着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取景框虽美,来此打卡的游客们却一直有缺憾——“坐落于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切割了美好画面”。虽然游客可动手P图,可难免少了些许真实。能否挪走红绿灯,还天际线一片疏朗?

图为市人大代表秦畅近日实地打卡。/采访对象供图

这两天,细心的游客发现,被不少网友诟病的红绿灯在合影中不再喧宾夺主。再仔细一看,这根红绿灯彻底“瘦身”——撤走了在合影中占据C位的机动车红绿灯,仅保留了方便行人通行的红绿灯。经过近一个月的实测后,这一细微改变反馈良好。近日,提出调整交通信号灯相关建议的市人大代表秦畅,收到了市公安局对于建议办理情况的最新回复。“既交代了信号灯调整前后的多方考量,也有后续跟踪的最新进展。”近期开展的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评估中,秦畅打算为其勾选“满意”。

时间回溯至4个月前,拥有百年历史的上海邮政博物馆重新开放,秦畅带着团队来打卡。然而,最后的合影留念环节有个“瑕疵”——横亘在画面正中央的红绿灯。心中留有遗憾的她在社交媒体上搜寻解决办法,意外发现,网络上的吐槽声由来已久。甚至有热心网友分享攻略,要趁着信号灯转黄时按下快门,此时灯光饱和度较低,对照片整体色调影响最少。

图为此前拍摄的景别中有一盏红绿灯遮挡。/采访对象供图

“远道而来的游客来打卡,不仅要排队等位,还要顾虑交通信号灯的颜色?”从游客视角出发,她提交了一份《关于调整邮政博物馆门口交通信号灯,精细化治理助力城市文旅的建议》,提出应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宠粉”心态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准备好“最佳城市观赏角度”。

最初,这份建议被转交至区级部门,可交通信号灯的安装有明确规范,区级部门很难突破。今年上海两会代表建议现场办理环节,秦畅带着打印好的照片,将这一问题直接抛至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对方积极回应,“此前设置红绿灯时更多考虑司机视线、接电位置等,很少考虑是否会影响画面美观,接下来会结合现场情况仔细研究”。

秦畅认为,相关部门的处置方案值得点赞。收到建议后,对方邀请她实地参与调研,查看红绿灯的调整会否对不同来向的车辆、行人造成不便影响。在红绿灯调整后,相关部门并未着急回复,而是留了一段“观察期”,确保调整效果后,才将结果告知代表。

“代表声音仅代表了部分民意,而公共政策往往是各方利益均衡下的最大公约数。”在秦畅看来,这根红绿灯的调整,既为游客精修出“都市取景框”,更重要的意义是看见了行政部门直面问题时的手势理念之变——少作“能不能办”的技术判断,多作“应不应办”的价值判断。正如调研中秦畅颇受触动的一番话,“倘若城市没有了活力,那么安全也就失去了意义”。

短评:从一盏交通灯看城市治理“三变”

在满足安全通行的前提下,交通信号灯为了游客取景而“瘦身”。上海邮政博物馆大门成为最佳取景框,以这幢百年历史建筑为起点,市民游客可无遮挡地“定格”黄浦江对岸延绵生长的陆家嘴天际线。

一盏交通信号灯的微调,兼顾了安全有序与活力开放。改变看似细微,却是观察城市治理理念、手势、方法之变的鲜活剖面。

首先是理念之变。从代表提出建议到相关部门接单,双方不再拿着现成的规范标准你来我往,进行“能不能办”的技术判断,而是基于“应不应办”的价值判断,形成共识、组团调研、实地踏勘。看似难以突破的难点、堵点、痛点,在共商共议中有了因地制宜的个性解决方案。

其次是手势之变。面对复杂问题、多元需求,相关部门基于安全可控的前提,引入类似“沙盒监管”的治理模式。功夫不仅投放在政策出台前,更长期聚焦于政策推出后。从各利益相关方的持续互动反馈中,不断修正、纠偏。

还有方法之变。通过“数字+人力”的方式,让“最大公约数”实现更优解。一方面,搭建公众参与载体平台,听取专家建言;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了解“沉默的大多数”需求何在。通过系统整体设计,避免“新政带来新问题”的治理困局。

在超大城市上海,层出不穷的新场景、新应用带来新需求、新期待,制度设计难免不能严丝合缝。直面矛盾、扭住关键、精准爆破,在多重约束下取得最优突破,让制度具备了韧性,管理提升了智慧,城市增添了活力。由此观之,大城善治之道,应该远不止于一盏交通信号灯。

原标题:《红绿灯“瘦身”,精修取景框获好评》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单颖文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嘉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