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7:21:00
□薛诗琪(中南民族大学)
西安城郊的油菜花田边,国道旁的赏花区内游客们正在打卡点前排队等候,而在不远处,几个年轻人蹲在地上,小心地将刚采的荠菜放进随身包。他们中间只隔着一道浅浅的田垄,却仿佛身处两个平行的春天。(4月12日 中国新闻网)
据飞猪发布的《2025清明假期出游快报》显示,清明假期包含挖野菜体验的旅游热度同比增长47%。各大社交平台上,“城市野菜地图”与徒步路线攻略备受关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精致踏青”的反思,当花田成为拍照打卡地、露营装备沦为摆拍道具时,春天的本真在被商业滤镜消解。
究其根本,“挖野菜”这类新型踏青方式,为何在中国青年群体中备受欢迎?
首先,挖野菜不仅是休闲,更是一种低门槛的治愈。这种低门槛的治愈体验,与青年群体“重体验、轻拥有”的消费观高度契合。当踏青者林悦带着野菜图鉴和折叠铲,在城郊荒地体验“现实版寻宝游戏”时, 她表示“不用精心打扮,不用排队赶时间,将野菜连根拔起的时候,烦恼好像也被‘挖’走了”。迪卡侬的西安商业负责人姬翔介绍,随着春季到来,户外运动产品需求明显增长,其中装备租赁服务颇受消费者欢迎。这种“低成本体验+免存放烦恼”的模式很受年轻人欢迎,年轻人更愿意用租赁替代购买,将预算花在体验而非占有上。
其次,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让挖野菜从个体行为演变为群体仪式。“城市野菜地图”与徒步路线攻略在社交平台上备受关注。年轻人发挥创意、各显神通:植物拓印教程、野花风铃制作、草编手作分享……这种“共创式”踏青模式,打破了传统旅游的单向输出模式,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春天的创作者。
最后,青年群体不再将自然视为审美对象,而是渴望与其建立深度联结,年轻人开始追求更具参与感的户外体验。飞猪数据显示,包含挖笋、挖野菜的旅游产品增速远超传统踏青项目,反映出消费者对“劳动美学”的向往。他们正在实践一种新的自然伦理: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共生。
当“春日经济”被资本包装成高价体验时,青年的“土味踏青”正在构建另一种价值体系。他们是用“去商业化”的方式重构与自然的关系,而这种“去商业化”的实践,本质上是对消费主义的温和抵抗。正如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专家王晓勇认为的,这种行为超越了消费本身,展现出对生活本质的追寻。
当中国青年在泥土中寻找春天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寻找被消费主义异化的自我。这种“土味”的觉醒,或许是破解现代性焦虑的密码——拥抱自然。真正的春天,不在镜头里,而在沾满泥土的指缝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