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32”调查启动,药品关税将至,原料药“双输”,创新药有转圜余地丨行业风向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1:38:00    

关税风暴席卷全球,仅获片刻喘息的医药品类,还是被盯上了。

4月15日,特朗普政府通过美国商务部启动“232条款”调查,开始调查“半导体和半导体制造设备”以及“药品和药品成分,包括成品药”进口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其中,针对药品的调查将涵盖所有药品进口,包括成品仿制药和原研药,以及用于生产这些药品的成分。调查人员还将审查关键药用成分的进口情况。

“232”调查指美国商务部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规定的授权,对特定产品进口是否对美国安全造成威胁进行立案调查,并在立案之后270天内向总统提交报告,美国总统在90天内做出是否对相关产品进口采取最终措施的决定。

但特朗普政府暗示,这项调查可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届时,美国总统将可以限制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产品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232”调查始于1963年,自1995年WTO成立至2017年,美国仅发起了两次232调查,这一条款被闲置数年,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后密集启动“232”调查,今年4月1日,美国启动了针对进口半导体的国家安全调查,在这基础之上,又于15日扩大调查范围,将药品纳入其中。

4月2日,特朗普上次宣布“对等关税”政策,部分药品及原料药被列入豁免清单,4月8日,特朗普变卦,称将在未来几周对处方药进口征收“高额关税”,此次,“232”调查扩围,征收药品关税几近板上钉钉,但收多少仍有悬念。

铁锤将落,之于中国市场,影响几何?按下加速键的创新药出海势头会否遭遇迎头重击?

原料药没有赢家,仿制药尚存悬念

美国一直是原研创新药领域内的佼佼者,此次发难更多是侧重于进口额过高的仿制药及原料药品类。

从美国市场需求看,90%的抗病毒和抗生素仿制药依赖进口活性药物成分,约80%的原料药来自海外。这也正是美国一开始为各类化药、疫苗、生物制品及原料药(维生素、氨基酸类、激素类、抗生素和抗感染类)等另开豁免清单的原因之一。

彼时,江海证券研报就指出,政策不确定性仍需关注。随即,将对药品追加关税的反转消息也火速传来。但相较于大部分商品品类的关税哄抬,药品供应链断裂的代价沉重,关税怎么加,需要通盘考量。

本次针对药品开展的“232”调查更像是一次全面评估,包含多个审查事项,如美国的药品和药物成分生产能力可否满足内需,进口药品和药物成分在满足内需方面起到的作用,依赖进口的情况和潜在风险,当前关税政策对药品和药物成分生产带来的影响,等等。

短短数日,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综合关税税率已从20%迅速上调至125%,并在4月10日进一步确认为145%。若是将同等税率平移至原料药品类,将会是双输局面。

美国无法在原料药领域自给自足,仅20%为自主生产,中国是其抗生素类、维生素类、心血管药物原料药的主要进口国家。2024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原料药达45.2亿美元,同比增长5.1%。中国原料药能大举进入美国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低价,这也是中国企业出海、竞争的最大优势。

随着关税落闸,薄利多销的中国原料药或将加价出售,最终为高税率买单的是美国普通消费者及保险端,亦或是中国原料药厂商难以让利,被迫放弃美国市场,一批中小体量的原料药供应商已经立于死生一线,规模较大者也面临收入缩减风险。

国产厂商受创的同时,美国市场则要承担供应链断裂带来的药物短缺风险。

至于占有美国消费主流地位的仿制药,中国出口份额虽然不高,但关税落在具体企业身上,仍是一把利刃,如华海药业是国内首家通过美国FDA认证并获得ANDA(美国仿制药申请)文号的制药企业,公司有56个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2023年,华海药业美国地区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约13%。普利制药、齐鲁制药、人福医药、复星医药、东阳光等中国药企手里都攥着不少FDA ANDA批文。

另外,美国高度依赖的是印度,其有超过60%的高血压以及心理健康处方药来自印度,美国庞大的仿制药需求中有40%由印度满足,而印度仿制药也同样依赖中国的原料药。此前,美国对印度多个行业实施了26%的“对等关税”,药品一开始享有豁免政策,但“232”调查也为印度药品关税埋下伏笔。

加征药品关税,特朗普是为倒逼制药公司在美国开设工厂,促进制造业回流。一方面,建厂生产需要数年,产能回归短期内不可实现,另一方面,即使建厂生产,美国制造的成本仍然高昂,普通消费者的支付价格会提升,保险支付的压力也将大增。

美国药品支付体系中,公共保险项目挑大梁,2022年,Medicare和Medicaid在药品支付中的占比合计约为39.2%,另外,商业保险的支付比例约为28.9%。

不过已经有创新药巨头先后递上“投名状”。强生3月宣布,将在未来4年于美国投入550亿美元资金,新建3家生产基地,并对其现有的医药和医疗技术网络中的部分工厂进行扩建。关税风暴之后,诺华制药承诺,未来5年投资23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7家工厂,并扩建3家现有工厂,创造近1000个新工作岗位,为美国增加约4000个额外工作岗位。

创新药影响暂时可控,CXO隐忧长存

特朗普此前明确表示,美国支付药品的价格往往比有药品生产的国家高出很多倍,美国是“最大的市场”,这都是对美国创新药市场的特点描述。

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8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499亿美元,美国是创新药的最大买单方,这不仅因为美国有着更多的原研药企,更是因为专利保护制度之下,不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中,创新药在美国的价格确实高出很多倍。

举例来说,百济神州旗下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120粒*80mg规格,在美价格为每盒15874美元,80mg*64粒,在国内价格为每盒6336元,相差约11倍,众合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价格约为中国的30倍,和记黄埔的呋喹替尼国内每粒价格约为美国的二十四分之一。

美国药品定价体系复杂,涉及药企、药品福利管理公司(PBM)、保险公司等多个环节,并非产能回归就能带来事实性的改变。

创新药的中美价格差异鸿沟之下,无论是对于美国出口至中国的创新药还是中国出口至美国创新药,双方关税陡增之后,总体影响有限,毕竟高额毛利之下,稍作让步完全可行。需要指出的是,截至目前,中国仅有7款创新药产品获得FDA批准入市,而中国进口自美国的药品有多达140款、300多个规格,有42款为独家原研品种。

中国集采政策实施之后,高价的进口原研新药已经受到冲击,若是叠加高额关税影响,进口自美国的原研新药竞争力势必削弱,尤其是在已有国产替代产品但进口药仍占主要市场份额的细分领域,或者说即将专利过期的产品。

举例来说,阿斯利康自研的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片,2023年等级医院销售额34.79亿元,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达25.80亿元,市场地位稳固,但其相关专利将于2028年3月到期,国内已有仿制药获批,还有多家企业在推进达格列净片仿制药获批。

不过伴随着药品关税而来的是,中国创新药寻求FDA获批会变得更加艰难,在新药研发管线同步中美双报的趋势之下,本打算以进入全球最大的创新药买单市场为第二增长曲线的创新药企们着实捏了一把汗,加剧了未来的不确定性。

着眼当下,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美国,多是以授权许可(license-out)模式进行,买单方是即将迎来大药专利降至的国际制药巨头们,目前来看,license-out暂不会直接受到关税影响,但也会让买买买的MNC们有所警觉。

除此之外,主要由MNC买单的还有一个重要产业是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即使CXO不涉及实物产品的出口报关,直接受关税冲击较小,但在经历了生物安全法案风波长达近一年的扰动之后,国外收入占比较高的CXO企业仍是踮脚走刀刃。不久前,药明康德放出乐观预期——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重回双位数增长,这很依赖于美国市场的表现。公司2024来自美国的收入达250.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超过6成。

从基本盘来看,头部CXO企业的业绩增长有一定的确定性,但笼罩于美国层出不穷的打击政策,CXO的未来始终有一层抹不开的雾瘴。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曹晟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