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财社论 | 跨境金融服务:相信“相信”的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21:57:00    

高质量资本项目开放,日益成为企业走出去的所愿所求。

更好应对市场竞争和外部挑战,企业对外投资从单一贸易向产业链布局延伸,企业全球化布局从单一市场转向多区域协同,要求金融服务网络要同步跟进。23日央行副行长陆磊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的表述,阐释了21日央行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的指向和要义。

近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合作,已转向贸易和投资并举,构建跨国产业生态链的新阶段,这推动人民币贸易融资和跨境投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国业务总量的47%;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中国个人和实体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的比例为54.3%,而使用美元进行的海外结算占比为41.4%,显著低于2018年的70%以上。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关税战带来的全球经贸格局重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将加速增长,跨境金融服务所需应对的应用场景日益复杂。《行动方案》在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及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个方面,推出18条举措。这些富有针对性的举措,瞄准了企业跨境金融服务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

如通过再贴现窗口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再融资,有效地缓解了近年来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美元荒/美元流动性压抑。又如,推广全功能企业集团跨境资金池业务,实现全球资金实时调拨等,极大降低了企业跨境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另外,《行动方案》明确不断增加境内市场人民币外汇衍生品种类,开发汇率避险专项担保产品,由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等。

这一系列举措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融资+风险管理+咨询”等的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当然,《行动方案》主要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优化实务操作,提高对国际经贸形势的敏感适应能力。这是中国金融体系在跨境金融领域迈出的随需而变、与时俱进的重要一步。随着跨境金融服务场景的日益复杂,金融监管部门需通过制度变革,推进开放进程,不断为实务操作提供更多的制度空间,更好助力企业走出去。

当前中国跨境金融服务的场景,正在发生新变化。如数以万亿计的贸易融资等,导致离岸市场中留滞大量人民币,在中美存在较大利差的背景下,离岸人民币资产面临着日益突出的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了离岸人民币资产的持有成本和汇兑风险等。

另外,国际市场最担心的是美国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挑战,即美国发起关税战后,需强势美元缓冲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在美国财政赤字日益不可持续及美联储降息政策面临抉择难等压力下,特朗普政府可能会施压暂停向购买美国国债的顺差国支付利息,并以抬高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成本相要挟。

这需中国央行等未雨绸缪地做好相应积极准备,积极推动金融体系的系统变革。

首先,通过制度变革为人民币提供内生稳定锚。如推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通过法律和制度约束权力的能动性和可自由裁量权,打造可行的权在法下的制度保障,让国内外投资者相信人民币汇率的内生稳定性。

其次,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让市场来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扩宽有管理的浮动制的浮动范围,使其更多地基于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可管控,即汇率的浮动范围以市场主体有效管控汇率风险的边际冗余度为临界条件。

再次,加快推进外汇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完善外汇市场的金融衍生工具,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效的风险管控和缓释对冲工具,如外汇期货、期权、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以及信用违约互换(CDS)等。

最后,加快推进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改革。打通在/离岸金融市场,让中国企业更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面对市场竞争和外部挑战,护航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需要《行动方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需要跨境金融的制度变革不断拓宽《行动方案》的行动边界。支持企业走四方,核心是相信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唯有相信才能创造奇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