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西街观察】智驾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22:01:00    

“小米SU7爆燃”令人扼腕。厘清事故责任之外,智驾与安全成为热议乃至争议话题。

新能源汽车的饱和竞争,价格下探,智能向上。智驾是卖点、是未来,但安全是汽车产业的底线。

对于任何前沿技术的落地,需要时间、需要验证,但不能以生命为代价。企业不应该夸大某种能力的进度表,更不应该夸大技术凌驾于安全的“轻松感”,过度营销是一种罪过。

智驾是这些年最耀眼的标签,从自动泊车到高速领航,几乎每一个车企都会强调自己进入智驾第一阵营。但光鲜叙事背后,模棱两可的东西潜滋暗长:当方向盘逐渐让渡给算法,安全是否真正成为技术变革的基石?

仅在营销维度,智驾竞争呈现出某种危险的割裂,一面是车企话术中频繁出现“自动驾驶”“解放双手”等诱惑性表述,另一面却是用户手册里密密麻麻的免责条款。

信息体系的不对等,导致了智驾认知的“罗生门”。事故只会偶发,但营销夜以继日。在不少消费者的意识里,智驾、高阶智驾等描述,会被认为是“自动驾驶”。但实际上,鉴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基础设施尚未配套,国内智驾仍然处于L2到L2+的辅助驾驶层次,离自动驾驶相去甚远。

逐利之下,企业面临技术伦理困境,一旦天平倾斜,把智驾的概率安全偷换为绝对安全,技术光环遮蔽安全边界,创新就会异化为风险。

破解智驾的安全困局,必须把安全放在智能前面。L2后面,还有L3、L4、L5,既然还在追求100%可靠率的路上,就不必为89%的完成度沾沾自喜,哪怕它超越了竞争对手。更不能拿89%的完成度,为消费者炮制完美幻象。

不少车企会强调“安全冗余”原则。但现在看来,尤其对于智驾等跃进式功能,安全冗余的成本远远不够。

透明化的机制至关重要。理想汽车CEO李想呼吁,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的标准,“L2和L3什么的用户听不懂,都是专业话术”“一个多余的中文字也不要有,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在推广上克制,在技术上投入,对用户、行业、企业都长期有利”。

而在用户交互层面,车企要做的事情更多。比如,如何清晰标注智驾能力边界,告知功能局限,而非仅用“请接管方向盘”的模糊提示?营销和销售中的安全教育体系是否健全?购车前的风险告知、交付时的场景化培训,到用车中的实时行为监测,能否形成闭环管理?

速度70迈,心情是自由自在……前提始终是安全。智驾不是科技狂想曲,而是以毫米级精度谱写的安全协奏曲。只有车企放下抢跑焦虑,从功能堆砌竞赛转向安全能力比拼,新能源智驾才能真正驶向可靠的未来。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