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8:23:00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沈鹏先生像》,李延声绘。
父亲沈鹏离开后的第二个春天,在中国文艺家之家报告厅里,望着对面朝气蓬勃的青年书家们,我恍惚间又看见父亲伏案挥毫的身影。墨香如旧,纸砚无言,而父亲的嘱托,正通过“沈鹏书法艺术发展专项基金发放仪式暨‘守正创新笔耕时代’青年书家创作座谈会”,在一代代书法人的血脉中悄然传承。
去年9月,我们回到父亲的故乡江苏江阴祭拜,易地新建的沈鹏介居书院也在当地正式启用。而今,沈鹏书法艺术发展专项基金的薪火也已点燃。看着首批受资助的45位青年书家接过证书时眼里的光芒,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书法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文明长河里的接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书法领域掀起热潮,父亲牵头制定《中国书法发展纲要》,并总结出“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理念。这份清醒,让他既能从古人的书法作品中汲取养分,又能让书法更深地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土壤之中。
在我30岁生日的时候,父亲曾送给我一幅字,写的是“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这是龚自珍《己亥杂诗》的集联,梁启超曾题赠给冰心。当时,我尚年轻,还不解其中深意,此刻感觉这是诠释父亲的精神和信念以及对儿女嘱托的最佳注脚。父亲将毕生积蓄化作多项专项基金,恰似把胸中丘壑化作滋养后学的春雨。父亲一生热心公益。在我的脑海中,他说“得诸社会,还诸社会”时的郑重神情,与当年母亲用限量供应的煤气罐为求医乡亲熬汤的身影重叠——同在1956年加入党组织的他们,对彼此的工作,一直都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父亲对后辈的严与爱,我体会最深。父亲深知艺术家在起步发展最初阶段的艰辛。直到晚年,他仍战战兢兢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自警自勉。父亲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我和姐姐。如今,看着青年书家的成长,我更懂得这种“苛求”背后的深意:人才成长不仅依靠外部因素,更有赖于其自身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初心使命的坚守。
我常重温父亲鲐背之年个展“闻道未迟”诗书展的影像。这是他平生办的唯一一次个人作品展览,也是他确诊肿瘤后在生命的最后10年集中精力做的两件事之一。他还逐字逐句整理修订了百万字《沈鹏全集》,全集共八卷,共收录书法作品900余件、诗词1300余首、文章240余篇。当青年书家们在座谈会上热议人工智能与书法时,我再次确认,父亲毕生倡导的“守正创新”,守的是中华文脉的精神内核,创的是每个时代独有的表达方式。
每每展卷父亲遗墨,品味“心事定”三个字的深意,我便更加坚定在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仍要坚守“不忘初心”“事贵有恒”的信念。现在很多活动,经常注重名称的新颖和“首届”的视觉冲击,却往往忽略了可持续性。如今,人工智能新成果已经开始实实在在重塑和改变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样貌。我们应该积极拥抱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以数字技术赋能艺术,使优秀艺术作品更有效保存、更长久传承、更多维欣赏、更方便利用,以便更深入研究、更广泛宣传。(沈千帆)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3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