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2:06:00
在手术台上,180公斤的体重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道生死关卡。当体重180公斤的阿先生因严重心慌辗转多地求医无果时,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喀什二院”)心内科援疆专家庞暘毅然接下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庞暘凭借丰富的诊疗经验,挑战手术禁区,经过5小时的“毫米级”精准操作,这场跨越技术与体重的生命奇迹在喀什二院诞生。目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
“没有医院敢接,直到遇见庞教授”
多年来,阿先生因为心动过速饱受心悸、气短折磨,但超标的体重让他的求医路屡屡碰壁。
“医生们都说手术风险太大,影像也看不清。”阿先生回忆道。1年前,阿先生在外院被确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因过度肥胖导致穿刺困难,无法寻找到静脉入路,最终无奈放弃手术。1年来,阿先生尝试了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心悸症状不但没有缓解,还持续加重,出现了头晕、心绞痛合并血压降低等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
阿先生曾多次行心脏电复律转复心律,但只能维持几日。几日过后心动过速又会再度袭来,让他苦不堪言。
当阿先生几乎想要放弃寻医的念头时,喀什二院给了他希望——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的援疆专家、喀什二院心内科主任庞暘站了出来:“我们试试。”
针对阿先生的病情,庞暘决定为他实施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根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唯一方法,治疗成功率可达到99.9%。它无开放性切口,不需要全身麻醉,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可避免心动过速的再次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耗时80分钟,在脂肪层中“穿针引线”
为极重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术前,庞暘和喀什二院手术团队也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术中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常规只需10分钟就能完成的股静脉穿刺,在阿先生这里变成了长达80分钟的“拉锯战”——阿先生厚厚的脂肪,导致庞暘根本无法触及股动脉搏动进行穿刺定位,且即使穿刺成功,一般的鞘管也无法穿过重重脂肪组织进入血管。庞暘通过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反复耐心尝试最终穿刺成功,且创新地通过特殊长鞘克服了一般鞘管长度不够的难题。
当导管顺利进入心腔后,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阿先生的心脏较常人扩大2倍以上,且存在解剖异常,这导致整个鉴别诊断过程尤为困难。庞暘通过其深厚的电生理技术功底,历经70分钟终于确诊这例患者并非心电图诊断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是一例较为罕见的1:1下传心房扑动。
1:1下传心房扑动是指心房扑动时,心房的电信号直接传导到心室,导致心室率显著增加,甚至达到了250次/分钟左右,随时可引发患者心源性休克。
在明确诊断后,整个手术也迎来了最后的决战时刻,面对常人3倍以上的右房容积,庞暘使用可调鞘管,像指挥芭蕾舞者般精准操控,最终花费90分钟完成了消融过程。当监护仪上紊乱的波形终于转为规则的窦性心律时,这场艰难的技术攻坚宣告成功。
在半小时的观察等待过程中,庞暘还耐心地和团队成员分享了这类特殊病例的鉴别和消融经验。当阿先生成功下手术台的那一刻,庞暘的手术衣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笑着说道:“虽然很累,但累得酣畅淋漓。”
术后第二天,阿先生就能自主下床,“像卸下了压在胸口多年的大石头”。出院时,阿先生一家给庞暘赠送了致谢锦旗。这份情谊,让庞暘更加坚定:“援疆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在这里扎下技术的根。”
“医生的天职就是向难题宣战”
“在医学领域,每个‘特殊病例’都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机会。”庞暘说。
作为第十一批上海援疆专家,庞暘不仅带着先进技术来到喀什,更秉持“解决当地最迫切需求”的理念来援疆。在他的带领下,喀什二院心律失常介入中心年手术量居南疆第一,其中30%是外院转诊的疑难病例。在他眼中,“太胖”“太复杂”不是无法手术的理由,而是攻坚克难、护佑生命过程中需要攻克的一道道壁垒。
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喀什二院院长陈尉华表示,在援疆力量支持下,喀什二院实现了从“看病难”到“治大病”的转变。这例180公斤患者的成功救治,正是沪疆医疗协作的最佳见证。
今后,喀什二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将继续依托上海援疆专家的优势,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与服务质量,持续打造一座“不拒绝任何患者”的生命堡垒,为疑难心脏病患者点亮最后的希望之光。
专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