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2:35:00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何金燕
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这是机械制造湘军的速度。
如何以司法赋能长沙这座“工程机械之都”竞逐全球产业新赛道?
4月14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外发布全国首部聚焦工程机械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推出12条司法保障举措,全方位构建工程机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之盾”。
现象:案件数量增多、新型案件多发,维权难度增大
白皮书披露的司法大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长沙两级法院共审理涉工程机械知识产权案件179件,同比增长幅度超145%,其中民事案件167件。
白皮书显示,民事案件类型多样,涉及商标侵权、专利侵权、不正当竞争纠纷等多种案由,涌现大量计算机软件侵权等新类型案件。
近年来,长沙两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发现,涉工程机械知识产权案件技术事实查明、审理难度较大。
长沙知识产权法庭员额法官黄红萍聊起了一起洗扫车专利侵权案,该案原告起诉被告侵犯8项专利,涉及洗扫车的整车设计,以及扫盘、吸嘴、喷杆等关键零部件的结构。
“由于洗扫车技术专业性强,技术特征复杂,案件审理困难重重。”黄红萍说,为了准确查明案件技术事实,法院引入技术调查官,多次进行现场勘验,开展多组针对性实验,例如针对洗扫车的吸力强度、喷杆运动轨迹等关键指标进行测试,同时对相关部件尺寸和参数进行直接测量。
“判赔金额的确定,是该案另一大难题。”黄红萍说,原告对于被告侵权获利中技术贡献率举证困难,法院采取利润分成法和技术占比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精准计算出判赔数额。
白皮书透露,该类案件标的和判决数额都比较高。去年,长沙法院审结的一起侵权纠纷案件,判赔金额超过2400万元,创省内专利侵权单案判赔额之最。
“案件数量增多,类型多样,出现新型案件。”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欧爱民说,白皮书上的数据“高能预警”,折射出湖南产业转型升级期的法治需求。
破局:构建工程机械知识产权的全周期保护
“高能预警”,是信号,也是方向。据此,长沙法院出台12条创新举措。
针对涉工程机械知识产权案件审理难题,“12条”明确,打造专业审判机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
“长沙法院深入推进民事、行政、刑事‘三审合一’的审判模式,‘跨赛道’保护工程机械驰名商标。”长沙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黎藜介绍,法院健全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技术鉴定等多元技术事实查明机制,确保判断侵权的时候更准确。
黎藜提出一个概念——严格把握“接触+实质性近似”的侵权判定标准,准确把握工程机械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认定标准。“打个比方,要是有人接触过别人的技术,又做出很像的东西,就可能被认定为侵权。”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长沙法院还将运用司法区块链技术,对企业数据进行确权存证,解决行业技术秘密举证难题,“这一技术能实现相关数据的全流程可追溯、防篡改和高效协同。”黎藜说。
针对企业出海维权难,“12条”指出,依法审理涉外工程机械知识产权案件,建立涉外案件“禁诉令”应对机制,积极参与工程机械领域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构建,为企业出海提供司法服务。
黎藜进一步介绍“禁诉令”应对机制,“比如,有的企业在国外被竞争对手恶意起诉,对方可能在多个国家同时起诉这家企业,使其疲于应对。这时候,‘禁诉令’就能派上用场,法院可以禁止对方在其他国家重复起诉,避免企业被多头诉讼缠身,让企业安心发展。”
记者了解到,“12条”还强调要构建工程机械知识产权的全周期保护。也就是说,从研发阶段的技术秘密保护,到产品推向市场后的商标、专利保护,再到售后的维权,法院都会全程守护。“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深层次问题,我们还将适时发送切实可行的司法建议,把工程机械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漏洞补上。”
据悉,长沙法院正探索更精细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赔偿数额,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
“从白皮书到‘12条’,这套司法‘组合拳’,彰显了司法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注入法治新动能。”欧爱民分析。